当前位置:365娱乐网 -> 电视剧 -> 正文
北京大杂院变身记
发布时间:2022-12-08 10:19:41 点击率:314

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很多老百姓都住在多家合居的大杂院里。为了改善大杂院居民的生活条件,70多年来,北京从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到建设崭新的住宅楼,再到恢复街巷四合院的古韵、厨房厕所“硬件”升级的改造,让越来越多的小院居民过上了幸福感满满的现代生活。

大杂院居民的新生活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北京城市人口不足200万人,且大多居住在脏乱拥挤的大杂院。一个大杂院里住几十户人家、一百多口人是常事。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1950年政府建立了民主水站,让居民吃上了清洁廉价的自来水,1952年开启的爱国卫生运动也深入到大杂院的每家每户,让大杂院里的人们过上了健康幸福的新生活。

以南长街为例,居民在积极分子的带动下,都自觉地把卫生工作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很多大杂院都订了轮流值日制度,各户轮流负责街道、院子和厕所的保洁工作。

卫生模范院——长辛店镇谢家大院是一个住着30多户人家的大杂院,住户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和手工业者。以前院里的蚊蝇成堆,工人累了一天回来,吃不好睡不稳,院里的大人孩子也总闹病。可是自从注意卫生以后,情况就变了,院里没有一个人得传染病,缺勤缺课的也少了。走进大院,房屋虽然古老,却打扫得特别干净。墙角院心丛生着凤仙花和美人蕉,家家房门口都搭着瓜棚。走进屋里,不论哪一家都是窗明几净,家具杂物摆得挺整齐,被子也叠得方方正正。走到后院看看,广场上有两个露天厕所,坑上盖着木板,坑里还撒了厚厚一层“六六六”粉。一切都是这样干净、整齐、美好,显示出住在这儿的人们不仅讲究卫生,而且对生活充满热情。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部分幸运的大杂院居民搬进了崭新的楼房。住在和平里地区和平街西边五十六号楼的穆大娘家就是其中之一。穆大娘说,她们这个楼有十几家都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原来多住在比较破旧和又挤又乱的“桶子房”或大杂院里,现在住到这又舒服、又方便的大楼里来,都感到很满意。“屋里连照脸的镜子和挂衣钩都预先设计好了哩!”穆大伯指着过道墙壁说。彼时,像和平里这样比较大型的新住宅区在北京已经有50多个。这些住宅区的楼房都安装了电灯、自来水和下水道等设备,不少楼房还有厨房、厕所、浴室和贮藏间等。大部分的住宅区还配套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商店等福利设施。

“平地登楼”装修忙

岁月流逝,到了上世纪70年代,北京“老城圈”里的大杂院危旧房逐渐增多。1974年,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旧城房屋进行普查,结果表明,旧城的800万平方米住宅中,属于危旧房屋需要改造的达20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开始列上了议事日程,这也成了大杂院居民们最为关心的大事。

但那时国家的财力有限,每年能用于旧城改造和维修危旧民房的资金至多只有1000万元,致使从1974到1982年,全市每年只能改造旧房1万多平方米,新建3万多平方米的住宅。照这个速度,光改造危旧房就需要上百年。

市房管局率先打破了单纯靠国家投资的窘境,突破了房地产不得买卖经营的“禁区”,成立了经营开发公司。据1987年12月23日本报1版《本市“老城圈”四年新建住宅387.2万平方米》报道,他们“以新养旧”,在城外开发新建住宅小区出售,然后将利润投入旧城改造,先后改建开发了青年湖、高家寨等6片小区,安置拆迁居民上千户。

提高内环商品房价格,也是一个加快改造的新举措。据北京城市改建综合开发公司经理许月恒介绍,他们几年内先后改建开发了甘雨胡同、西总布胡同、景什东街等16片住宅小区,开发的小区除安置拆迁居民外,剩余的住宅全部作为商品房出售,并将所得资金投入旧城改造。

新区开发与危旧房改造,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大杂院中的不少居民都通过拆迁“平地登楼”。住房条件的改善,让人们有了耕耘新生活的心气儿——装修。过去住新房,屋里涂点大白刷点“可赛银”就行了。如今,脚底下从刷红漆到铺地板革、塑料地板砖、通体砖,墙上是乳胶漆、多彩喷涂、壁布,步步升级。

改革开放前,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4.55平方米;到1998年,已提高到15平方米。从西城区的小后仓、东城区的菊儿胡同,到崇文区的东花市、宣武区的牛街……全市100多万户市民告别大杂院,搬进了现代化小区。

大杂院“变”回四合院

开发带危改、市政带危改、房改带危改……在上世纪90年代,北京市尝试了多种方式,拆迁安置了数万户危旧房中的居民。但随着对旧城古都风貌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些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00年12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南池子作为全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缮改建的第一个试点工程。

南池子特殊的位置,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龙眼珠子”。按照两院院士吴良镛和周干峙、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效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邹德慈及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等“高参”指导确定的修缮原则,南池子改造采用了北京传统四合院民居的建筑工艺、材料及颜色,使改造后的南池子不仅本色不减,而且更见风致。

在普度寺前巷3号的双层四合院里,回迁户孙连增惊喜自己的梦想成真了:青砖飞檐,白粉院墙,朱门花窗,温馨古朴。院内别致的小花园里蔷薇绽放,海棠临风。最妙的是花下设有一张石桌,四把石椅,月朗风清之夜,和邻居们斟一壶酒,吟几句诗,一定别有风味。

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保护旧城古都风貌,北京不断进行着探索创新。

2005年、2006年,西城区率先实施街巷综合整治工程,对庆丰胡同、博学胡同等5条胡同的87个平房院进行综合整治,整治内容包括“户厕”升级,“一户一水表” “一户一电表”改造,上下水更新,院内地面硬化,四五类房屋翻挑大修和屋面整修等,同时对破旧院墙门楼重新修复。经过综合整治,平房院里居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2008年,崇文区政府开始在草厂地区实施修缮整治工程。草厂三条至十条、草厂横胡同、西兴隆街、北芦草园胡同、北桥湾胡同、薛家湾胡同、西八角胡同的533个院落,不仅恢复了该地区四合院的传统风貌,更提高了居民们的生活品质。

“最美”小院的幸福生活

2014年2月25日,雨儿胡同29号院和30号院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来这里看望居民们。

玉河旁的雨儿胡同,是老北京的大杂院区。沿着弯曲狭窄的通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居民家中察看,嘘寒问暖,关切询问他们工作怎么样、收入有多少、做饭烧什么、取暖怎么办、上厕所远不远?得知他们的居住、生活条件在党和政府关心下有所改善,特别是做饭用上了煤气、取暖用上了电暖气,并且有关部门已经将这片大杂院区纳入了改造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很高兴。

此后,一场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疏解整治促提升战役在北京打响,一系列改革探索随即开启。

过去的平房大杂院,公共卫生没人管,过道、犄角儿里杂物堆积,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2017年9月,金融街的大杂院物业服务正式实施,所成立的社区物业中心,管起了金融街长安街以北4个社区、20条背街小巷的373个大杂院。政府买单,让大杂院居民生活条件就地得到改善。

下午2点半,在西斜街42号,身着湖蓝色工作服的物业保洁员正在打扫院子里的落叶。院子里虽然住户不少,但归置得很利落。过道、门廊、墙角里看不见一点儿果皮、纸屑、塑料袋。“每天上午下午各扫一次,垃圾落叶看见就清,张贴的小广告看见就铲,各家门口的垃圾袋,也顺手给带出来。”保洁员白群花说。

除了保洁,物业还提供设施维修服务。居民家里要通个下水、换个纱窗,改水改电等,不用像从前那样到处寻摸人,一个电话打到物业,就有低于市场价的上门服务。“连量血压物业都管。”后营子胡同15号居民李康说,老伴儿孙瑛不小心摔断了腿,在家休养期间,物业主动请来专科医生指导孙瑛老人如何进行康复;还每周上门给老人量血压,陪着聊家常解闷儿。

在方家胡同,养老驿站、便民菜店、休闲广场,基本的生活设施应有尽有;适老化扶手、台阶,细微之处都有考虑。“现在啊,给楼房都不走了!老了老了倒享福了!”68岁的胡同居民王淑兰说。

再回到雨儿胡同30号院看看,院里住的还是老街坊,景儿却不再是旧模样——违建拆了,“蛛网”也消失了,储物有了空间,下厨不出户了,如厕不用离院,洗浴能在家中,室内见阳光,院内葫芦架支起来了,四合院里常常飘出茉莉花儿香……

今年9月,在北京最美的季节里,西城选出了首批“最美院落”。这些“最美院落”的评选过程,就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一院一策”为小院定制改造提升方案的过程,凝聚起更多居民热心参与小院的共治共享。

如今,在北京胡同的小院里,越来越多的居民过上了惬意的现代生活。未来,这里的日子将更加有滋有味,更加美好。

Copyright @ 2010-2015 http://www.365-e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365娱乐网——领先的娱乐互动新媒体!深度、爆料、有趣!媒体矩阵:百家号、搜狐号、网易号、头条号...访谈、活动、申请报道QQ:2502316805 投稿邮箱:2502316805@qq.com